斯里蘭卡地區供僧行跡

斯里蘭卡是印度南邊印度洋上的島國,由於形狀有如一滴眼淚,因此也有人稱斯里蘭卡為印度洋上的眼淚。國土面積六五六一〇平方公里,約為臺灣的二倍。舊名師子國、僧伽羅(光明富饒的樂土)、錫蘭等,一九四八年正式宣布獨立,一九七八年頒布新憲法,並更改國名為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。一八三〇年代,英國將印度南部的泰米爾人(信奉印度教)大批遷至斯里蘭卡,並扶持其佔據了各個方面的主導地位,而與當地的主要民族僧伽羅人結怨。斯里蘭卡獨立後,泰米爾人於一九七二年成立猛虎組織,與政府開戰。歷經二十六年,至二〇〇九年五月,此內戰方才平息。(資料來源請參見:《供佛齋僧》②;頁317;no.120-121。)

斯里蘭卡的佛教,是由阿育王之子摩哂陀長老(巴Mahinda,約西元前二七九至西元前一九九年)傳入的,摩哂陀又請其妹僧伽蜜多(巴Saṅghamittā,約西元前二七七至一九八年)到斯里蘭卡授比丘尼戒,建立比丘尼教團,並以大寺作為佛教教團的中心。傳入初期,佛教受到國王保護而順利發展。一世紀時,巴利語三藏首度以文字記錄下來。同時,由大寺分裂出無畏山寺派,兼學大乘。三世紀時再分裂出南寺派,成為三大寺分立的局面。至五世紀時,以佛音(梵Buddhaghoṣa)為首的學僧復興大寺,再有護法(巴Dhammapala)補足佛音注釋書之不足,完成大寺派盛典,即今日之巴利三藏。

十一世紀初,南印度的濕婆教徒至斯里蘭卡大肆掠奪,燒毀三大寺,殺害所有僧尼,致使往後數十年間,斯里蘭卡佛教絕跡。十二世紀中,仰賴國王之力恢復佛教,並以大寺為中心,統一全島佛教。其後在十三、十四、十六世紀,又有外敵入侵,佛教無法振興。至十九世紀初,從泰國、緬甸等地請回許多佛教聖典,始有今日的佛教盛況。一九四八年斯里蘭卡獨立後,政府把復興佛教看作恢復民族文化的重點,建立各種佛教社團,創辦佛教學校,編輯出版《佛教百科全書》。全國人口中約有百分之七十四是僧伽羅人,而僧伽羅人中佛教徒便占九成四;全國有寺廟五六〇〇餘所,僧侶約二萬人。(資料來源請參見:《供佛齋僧》②;頁315;no.59-63。)

本會為護持僧伽,協助斯里蘭卡佛教的復興與久住,二〇〇六年至二〇〇八年間,數度至斯里蘭卡佛學院供僧。二〇〇六年齋供中央省.坎迪市(Kandy)佛牙寺(Temple of Tooth Relic)及西部省.阿坦那迦市的阿坦那迦皇家寺院(Attanagalla Rajamaha Viharaya)僧眾,合計一〇八位;二〇〇七、二〇〇八年則由淨耀法師代表,供養斯里蘭卡佛學院僧眾襯金、齋食及袈裟。二〇一三年九月,本會再度前往斯里蘭卡,供僧一四〇七位。

以下擇要介紹本會供養斯里蘭卡地區之道場及單位,並將供僧地點標示於地圖如左、列表如下:

序號 供僧地區 寺院名稱

無畏山寺塔(Abhayagiri Stupa)──意譯「無畏山塔」,音譯「阿巴亞基利佛塔」。 2013. 09. 04

上座部長老比丘

上座部長老比丘。 2013. 09. 05

01 北中省.美達娃齊亞(Medawachchiya) 逸仙貝沙格勒大王寺(Isenbessagala Raja Maha Viharaya)
02 西北省.哇里亞波拉(Wariyapola) 吉妙吉祥寺(Wariyapola Sri Sumangala Pirivena Rajamaha Viharaya)
03 中央省.坎迪市(Kandy) 佛牙寺(emple of Tooth Relic)
04 西部省.阿坦那迦市(Attanagalla) 阿坦那迦皇家寺院(Attanagalla Rajamaha Viharaya)